【读书笔记】《世界之都》——海明威

本来是想发《乞力马扎罗的雪》的书评的,但是比起它,《世界之都》可能更加简单一些,分析起来更容易一些。于是,就从《世界之都》入手吧。

 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《世界之都》的故事发生在马德里,讲述的是一个小旅馆内发生的故事。人物围绕一个普通的小学徒展开。小学徒年纪轻轻,梦想是“当一个好教徒”、“一个革命者”、“有一份像现在这样的稳定工作”、“成为一名斗牛士”。而这个小旅馆内住着的,也正是这些职位的人。小说一开始描述了这些人的情景。最后,小学徒在和店员玩耍斗牛时不幸被割肉刀假扮的“牛角”刺伤,不治身亡。

 

海明威的作品应该按照其发表顺序来品读。因为海明威的选材都和自己的经历联系紧密。他发表的第二和第三作品《太阳照常升起》和《永别了,武器》在他后来的作品《乞力马扎罗的雪》和《世界之都》中都能找到影子。这样的阅读过程中,海明威的个人形象会在读者眼前越来越清晰,我们也会越发喜爱这个生活独立、向往美好的硬汉大师。

 

《世界之都》讲述的故事针对的,是马德里贫困人民再怎么挣扎也无法进步的生活,就如同文中评论的那样“二流斗牛士永远不会变成一流”。而故事主人公,作为一个懵懂无知的青年,幻想着通过4种互相矛盾的工作出人头地。这不光体现了他的天真可爱,更令人心痛。主人公的姐姐,也在旅馆当服务生,在被斗牛士强暴的时候表现出了坚韧的毅力,但是内心对电影中富丽堂皇的生活激动不已。这些一切都说明,马德里人民依靠生活的力量,仅仅用于生活,并不用于追求梦想。现实与梦想的差距就在这旅馆众生之间体现了出来。

 

意大利作家伊塔洛·卡尔维诺在《美国讲稿》中阐述他自己的写作方式:

当这个形象在我头脑中变得足够清晰时,我便着手把它发展一篇故事,或者说得确切些,是这些形象渐渐显露出它们自身的活力,变成它们的故事。每个形象周围又产生了其他形象,形成一个类比、对称和相互映衬的场所。

这一点在《世界之都》中体现得及其明显。小主人公的4个梦想就由4个不同的形象进行映衬。而这4个职业在文中被刻画得荒诞、悲惨、对现实无能为力,这也反射出无论主人公如何选择,其命运注定是悲惨的。

 

海明威的象征手法运用得非常好。我们暂且不把它们称作“隐喻”,因为象征往往存在于一个更高的格局,而隐喻只是文中的一个技法。在《乞力马扎罗的雪》中,著名的开头“一具风干的花豹尸体”就是一个较难理解的隐喻,我们必须结合海明威的生平才能知道为什么花豹要爬上雪山。而且,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让理解更加困难。而《世界之都》里面的象征就相对容易一些。

文末出现的葛丽泰·嘉宝饰演的电影《安娜·克里斯蒂》堪称神来之笔。这部电影让“马德里失望整整一个礼拜”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位著名女星扮演的角色不再是珠光宝气,而是凄惨无比——马德里贫困的人们在电影中无法得到自己幻想中的快感,便模糊地称这种不自信的生活为失望。而那珠光宝气的生活就是主人公的梦想,而那凄惨的结局就是主人公的现实。


小服务生的死,没有被任何人了解和关心,也同时印证了开头讽刺那句话“在西班牙,礼数和尊严是最高的美德,比勇气更重要”。勇气,这件追梦的必需品,竟然被安排在外表的光鲜之下,难怪人们常说“贫困是一种选择”。


评论
热度(2)

woshifanyuehang

© woshifanyuehang | Powered by LOFTER